在科技創新領域,同業之間往往是競爭多于合作,在關鍵技術環節尤其如此。不過,“華龍一號”是個例外——“華龍一號”是由中核集團、中廣核兩家央企聯手推出的。其目的在于通過雙方聯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核電市場分一杯羹。
今年兩會期間,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品牌“華龍一號”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熱點,包括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國資委副主任金陽在內的11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呼吁支持“華龍一號”走出去,實現核電強國夢。
從競爭到合作
與不少行業一樣,中國核電產業也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前行的,缺乏一個清晰的頂層規劃。
目前,中國共有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國核技公司三家核電開發主體。除中核集團在多年發展中自主探索的技術路徑外,還分別從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引進了多種技術路徑。
多家競爭主體共存,在促進技術提升、改進的同時,也為中國核電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帶來了一定制約。據了解,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過程中曾發生過多次因為彼此不夠團結而被各個擊破的沉痛教訓。這也導致了比中國核電產業起步更晚的韓國、日本正在趕超中國核電出口的現象。
而對于中國而言,核電走出去意義重大?!耙慌_百萬千瓦機組的造價約為200億元,其中有一半是裝備制造和工程建設?!敝泻思瘓F董事長孫勤認為,核電出口不僅能帶動自身,還能帶動整個制造業。正因為如此,2013年起,核電“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領導人在出訪時開始向有關國家推薦我國的核電技術。
2013年4月,在國家能源局推動下,中核集團聯手中廣核集團,共同研發了“華龍一號”。按照孫勤的說法,“我們的競爭對手是世界核工業巨頭,要想‘與狼共舞’,就需要兄弟企業聯合起來‘走西口’。與其給外國人當伙計,不如我們中國人自己牽頭干?!?/P>
中核集團董事會秘書、新聞發言人潘建明介紹,“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合作研發設計的三代核電機型。堆芯選用的是中核集團ACP1000技術的177堆芯,核燃料采用中核集團開發的CF自主品牌。
孫勤表示,兩家集團在技術融合上達成了共識:中國核電走出去就是用“華龍”一個聲音說話,在保證安全性、先進性的基礎上,一些輔助系統可以有差異,面對不同用戶允許不同的選擇?!拔遗e個例子,同一款汽車可能會有手動擋的,也會有自動擋的?!A龍一號’的變化比這個還小?!?/P>
合作不僅在產品本身。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核集團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包括燃料生產、乏燃料處理等環節是中廣核所不具備的。孫勤表示,合作之后,這些產品和服務將向中廣核全面開放。
難得中國芯
自主知識產權的缺乏,是困擾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
多年前,中核集團曾向巴基斯坦出口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0萬千瓦核電設備。此后,由于在百萬千瓦裝備上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中國核電企業走出去只能傍著西方國家,不僅要繳納昂貴的許可費用,還處處受人制約。
對此,中廣核董事長賀禹在2013年兩會期間表示:“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可以出口、具有競爭力的先進核電技術品牌是核電強國的重要標志。”當時他感慨地說,目前中國僅是一個核電大國而已。
有鑒于此,在研發“華龍一號”的過程中,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先后與64家國內外大學、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開展了117項合作﹔已完成360項專利申請工作,并已在海外市場開發的目標國進行專利布局﹔開發了核電設計分析軟件41個﹔與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合作,自主研制的核電設備能夠滿足國內外工程所需。經認真研究國外轉特協議,能夠合法確保不侵犯國外核電公司的知識產權。這些工作為實現獨立的“走出去”打下了良好基礎。
作為配套,中核集團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燃料品牌——CF系列。CF系列核燃料元件研發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包括設計、合金等所有技術問題都已解決。預計到2017年,核燃料元件可完全實現自主化并成功實現工程化應用。
正是基于對這一點的重視,包括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總經理王壽君、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董事長易軍、中國核電工程公司總經理劉巍、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萬鋼、中國核動力研究院院長羅琦、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董事長王小康、億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偉等一批專業人士,均參與了前文提到的政協提案的聯名,希望擁有中國“芯”的“華龍一號”能盡早走出國門,馳騁世界。
安全有保證
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之后,國務院對中國今后該如何發展核電提出了兩項要求,即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嚴格的標準”。
而安全性能如何,通常是衡量核電技術先進與否的最重要標準。對此,中核集團ACP1000型號總設計師、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邢繼認為,作為目前我國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品牌,“華龍一號”可有效應對類似福島的事故。
按照中核和中廣核的說法,“華龍一號”融合了國際最先進的“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設計理念,各項技術指標全面達到全球最新安全要求,滿足美國、歐洲三代技術標準,是中國目前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
賀禹表示,“華龍一號”已經形成了生產力,其商業應用和技術出口可助中國核電發展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不過,賀禹希望中國盡快批準在國內開工建設“華龍一號”,以便給國外客戶提供信心,使“走出去”步伐變得順暢。他表示,在三代引進技術的關鍵設備制造和設計固化完成之前,應在國內批量建設“華龍一號”,確保國務院批準的2020年核電裝機5800萬千瓦目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