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核電建設市場的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面臨抉擇,要么與火電聯手共享核電之春,要么被火電突圍分去陣地。
記者獲悉,近日,國家核安全局再次頒發民用核安全機械設備安裝許可證。湖南火電建設公司獲此資質的第14家火電建設企業。
然而湖南省火電建設公司對開拓核電市場并沒有十足的信心。11日,該公司高層接受本報采訪時說:“能不能進入核電建設市場,特別是進入核島安裝市場,不是我們自己努力就能做到的。”
事實上,已有不少先行的火電建設企業正在努力開辟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捉襟見肘
據介紹,核電站通常分為三部分:反應堆(核島)、發電機廠房(常規島)、輔助廠房(核島和常規島之外的公用設施)。其中常規島核輔助廠房與火電廠類似,只有核島具有核電站的特異性。施工起來也往往分為核島以及其他兩部分。
由于歷史原因,中核建一直獨攬我國大陸及出口的已建和在建核電站的核島建設,各地方的電力建設公司僅參與部分常規島和輔助廠房設施的建設。
即便在中核建內部,也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承擔核島的建設。據記者了解,在中核建的16家成員單位中,僅有中核第二三建設公司、第五公司擁有核島的建設能力。
在“適度發展核電”的政策下,這樣的建設能力尚能滿足需要。然而,“現在,中核建的建設能力顯然跟不上形勢需要”。核電專家郁祖盛對本報說。
2008年成為中國史上在建核電站數量最多的一年。遼寧紅沿河、福建寧德、廣東臺山、浙江方家山等近10個核電站在中國的土地上緊鑼密鼓的施工,裝機容量在1000萬千瓦以上。
這已超過過去23年中國核電建設的總和。從1985年起步的中國核電,共建設了11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僅為910萬千瓦。
“現在這兩支隊伍已經滿負荷運轉,同時也在努力培養人才,但若想完成國家2020年建成4000萬千瓦的核電發展規劃已很吃力。”中核內部人士告訴本報。
事實的確如此。據悉,去年10月,中核建在北京總部召開高管層會議,加緊落實提升自身核電建造能力的相關計劃。
但核電建造能力的提高并不容易。據介紹,所有技術人員在入場前不管資歷多深,都要經過全新的培訓才能上崗,在工程進行過程中還有定期的循環培訓,在嶺澳一期項目中,單是技術人員的培訓就達到了50萬個學時。
另一個事實是,國家的核電發展規劃,很可能在今年擴容。
能源局高層人士屢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根據需要,發展目標還可以再往上提一提。
記者從接近能源局的人士處獲悉,能源局“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從4000萬千瓦調整為7000萬千瓦,2020年在建能力從1800萬千瓦調整為3000萬千瓦”的建議已遞交國務院。
“核電站的建設周期是5年左右,這樣的規劃意味著從現在到2015年前有6000萬千瓦的核電站要開建,平均每年建1000萬千瓦,也即10個百萬千瓦的機組。但中核建的年建設能力應該達不到8個機組。”核電專家郁祖盛對本報說。
突圍
這樣的市場前景,火電建設公司也看在眼里。
“之所以申請這個資質,是因為我們看到核電的發展潛力巨大,也許近期內還無法進入核電安裝市場,但這是我公司的戰略需求。”湖南火電建設公司的上述人士介紹申請這個資質歷時近兩年,花費幾百萬,但在未來1-2年內還看不到效益。
該人士的估計并不保守,迄今為止獲得該資質的其他火電建設企業均被阻隔在核島建設市場之外。
據悉,跟蹤山東海陽核電站多年的山東電力建設公司拿到該核電站常規島3億元的合同,據一般經驗一個核電站的建造金額在400億左右。該公司在核電建設市場上的最新進展也不過是中標福建寧德核電站的廠房建設項目。
但火電建設公司已開始躍躍欲試。
山東電力基本建設總公司曾嘗試與韓國斗山集團合作,希望進入核島建設領域,但是一直未能有所突破。
為拿下臺山核電站的核島合同,中建二局與法國一家核電建設公司建立合資公司。
去年年底,廣東火電工程總公司也尋找到美國的合作伙伴競標中廣核的核電項目。“據我所知,在競標中,中核建的打分要高于廣東火電。但中廣核的要求是部分機組項目給中核建,部分機組交予廣東火電,幾方相持不下。”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火電建設公司選擇與國外公司合作的原因是,核電站業主看重建設公司的建設經驗,而火電建設公司現在都還是零。業內人士告訴本報,事實上,中核建也是這樣與國際成熟核電建設公司合作成長起來的。
“中國的核電發展形勢決定了火電建設公司必然要突圍核電建設市場,問題只在于是選擇傍中國大款,還是國際大款。對于中核建來說則是,要么與火電聯手共享技術、共同成長,要么被火電外資聯合體割去江山。”郁祖盛認為中國核電聯合體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另外,政府部門也應該在政策上鼓勵這樣的聯合。” 郁祖盛稱當初如果不開放火電建設市場,決不會有今天中國一年1億千瓦的建設速度,同時,如果核電建設市場不能活躍起來,中國的核電建設速度也難以達到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