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國家發改委網站披露,核準中國國核海外鈾資源開發公司(下簡稱“中鈾公司”)收購香港科鑄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科鑄技術”)部分股權及購買可轉債項目。
收購完成后,中鈾公司將持有科鑄技術75%的股份,科鑄技術將改名為 CNNC International Limited。而其新控股股東可能會將旗下海外鈾業務注入上市公司。
“中核集團需要一個面對海外市場的平臺來加速其海外尋鈾的工作。”長城證券分析師喬培濤告訴記者,中核提前進行鈾資源儲備與有消息稱國家還可能調高核電規劃有關。
借殼科鑄技術
此次收購,中鈾公司是通過在香港獨資公司中核海外鈾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核海外”)進行的。中鈾公司是中核集團的全資子公司。
“相對于其他軍工集團的改制步伐,中核集團已經落后。此舉正是其加快改制步伐的表現。”喬培濤認為,“中核集團旗下僅有中核科技(000777,股吧)一家機械、設備、儀表類上市企業。而中核旗下的其他業務并沒有裝入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中核集團有可能將海外鈾開發資產注入殼公司。
中鈾公司總經理費本清在中核網發文中提到,大量項目推進的背后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對此,海外鈾格外關注,盡管成立時間不長,他們已經著手拓寬融資渠道,解決資金需求問題。
“中核集團的戰略很清晰,將以這家香港的上市公司為平臺,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開展其鈾業務的海外收購。”喬培濤分析說。
此次收購于今年5月29日開始,6月24日,中核海外就已談妥收購價格及方式:雙方約定,中核海外以每股1.77港元的價格,向科鑄技術的大股東劉鑾鴻及兩名執行董事曾昭偉及江爵煖購入約1.25億股股份,同時認購約1.59億股新股,及約1.1億港元的科鑄可轉換債券(資訊,行情),金額共約6.08億港元。
在近三個月的等待后,該收購終獲國家發改委核準。至此,中核海外鈾業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借殼科鑄技術。
“收購科鑄技術相對更經濟。”喬培濤認為,在國內上市,首先是整個市場情況不容樂觀,時間和操作成本也更高。另外,國家對鈾資源嚴格限制,中核鈾業務與民間資本結合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至于中核集團會將哪些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記者就此詢問中核集團新聞發言人李桃,但因為她目前公差在外,無法安排相關采訪。李桃僅表示,對中核集團而言,收購科鑄技術是件大事。
而中鈾海外駐京聯絡人則明確表示,收購完成后,科鑄技術的主營業務以之前公告為準。
海外買鈾
中鈾公司總經理費本清曾透露,2010年將向國內運回500噸天然鈾。目前公司在全球共掌握7個勘探區塊,總面積達4700多平方公里,預計遠景資源量達35000噸。
“國家不斷地擴大核電建設規模,對鈾原料的需求量也必然加大,這促使企業到國際市場上購買鈾原料。”上海交大核科學與系統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學院教授曹學武對本報記者解釋,“目前國際市場上鈾價格也在大幅上漲。”
“鈾資源市場注定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名譽廠長李冠興院士曾指出,目前大多數核電大國(除俄羅斯和加拿大)所用的鈾資源都來自其本國以外,“建立國內生產、海外開發、國際鈾貿易三渠道并舉的天然鈾資源保障體系”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國家原子能機構核材料處處長李俊杰曾指出,根據這個指標,到2020年,中國發展核電需7000噸天然鈾,而目前中國自產天然鈾產量僅1000噸。這意味著中國有30%以上要靠進口。
為滿足這一需求,鈾業勘探開發體制必將改變。在“2007年國際礦業大會”上,有關部門曾透露這樣一種思想,建立鈾勘探采冶多元化投資體制,允許社會資金參與投資,最終形成中央、地方和企業對地勘多元化投入機制。
“根據目前國內核電建設對鈾原料的需求,中核集團惟一供應商的格局也在逐漸被打破。”曹學武說,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