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核電站,安全嗎?
當廣西為有這一拉動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感到欣慰之時,卻有人質疑它的安全性,甚至一些客商也因此顧及投資是否安全。疑慮,來自于近來日本福島核電站多個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廣西特別是防城港,民眾擔心的焦點在:地震來了,同樣的情況是否會發生?萬一發生了,能否安全撤離?
技術先進可靠
“請勿擔憂,防城港核電站采用的技術比日本福島核電站更為先進,是安全的。”國家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大亞灣核電站安全總監任俊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他首先從技術層面作了解釋。他說,福島核電站運機組在地震后自動停堆,但因強烈地震引發的海嘯沖擊,導致正在運行的應急柴油發電機遭水淹不可用,核電站最后的應急動力電源喪失,最終導致所有的堆芯冷卻系統不可用。燃料組件過熱又引發了鋯水化學反應,產生的氫氣與氧氣混合后發生爆炸,致使部分放射性元素釋放到環境。而防城港核電機組即使失去全部廠內外電源,也能通過堆芯余熱在二回路產生的蒸汽帶動核安全相關的汽動給水泵向蒸汽發生器供水,用于反應堆一回路的冷卻。同時,二回路設置有大氣排放系統,全廠失電后可通過自然循環冷卻堆芯,將熱量通過二回路蒸發排向大氣,避免反應堆壓力容器中的溫度和壓力持續上升。
防城港核電站機組安全殼是三道屏障之一,設計體積大(約49000立方米),可承受壓力更高(5.2個大氣壓),可以有效降低并稀釋氫氣濃度、延緩安全殼升壓過程。另外,核電站設計有沙堆過濾器,在安全殼內安裝了氫氣消除系統(非能動氫氣復合器),可以消除安全殼中氫氣積聚而引發氫爆的風險。
防城港核電站還配置有專門的柴油機供電系統,能在全廠失電后自動啟動重要核島供電設備。除按標準配備應急柴油機外,還增加設置一臺柴油機用于備用,降低全廠失去電源的風險。
抵御自然災害力強
地震來了怎么辦,這是民眾普遍關注的。
其實,防城港核電廠早在可研等前期工作階段,已充分研究論證了地震對廠址安全的影響,并通過了國家核安全局嚴格的廠址安全評審,得到了國家地震局關于地震安全評價的批復。廠址在大地構造上位于華南褶皺系欽州褶皺帶上,屬于地殼相對穩定地區。另外,防城港核電站包容堆芯的反應堆廠房結構設計條件嚴苛,充分考慮了強烈地震作用、飛機撞擊、外部爆炸、龍卷風等外部事故因素,結構剛度大、強度高,因此具有足夠安全性。
至于地震引發海嘯的問題,任俊生更是自信地作了明確的答復。他說,海嘯的形成通常由里氏6.5級以上規模的深海地震引起,且在海水深度達到1000米量級的海域才可能形成規模較大的海嘯。我國目前海岸記錄到的海嘯最高在0.5米以下。防城港核電站所在的北部灣,海域屬于邊緣海,難以形成大規模海嘯。
盡管防城港很難形成大規模海嘯,但防城港核電站在總平面布置設計還是考慮了海嘯增水對電廠運行安全的影響。根據我國沿海發生最大海嘯和風暴潮的最大值,采用了包絡設計(取最大值),能抵御大規模海嘯。
應急措施科學完善
除了考慮地質構造情況選址外,該地還充分考慮了周邊公眾的安全并作了保護公眾的應急措施。
廠址確定后,針對可能受到的影響,核電站周邊劃分有5公里、10公里等不同的應急區域。在核電站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根據國家規定,建立了完備的應急計劃、應急設備和應急體系,并進行定期的應急演習,確保核電站在可能發生事故時周邊群眾能及時安全地得到轉移。萬一核電站發生對環境和人員造成或可能造成影響的事故,電站應急指揮部可通過警報、廣播等手段通知電站工作人員到各應急集合點集合和隱蔽,必要時應急指揮部還將通知集合點人員服用碘片和組織應急撤離。
保護公眾的應急措施則由我區核應急指揮部完成。這一措施將協調環境監測、交通運輸、軍隊等部門執行,主要包括:事故早、中期的環境輻射監測,根據監測結果確定是否需要對核電站周圍公眾采取輻射防護措施;通知核電站周邊公眾待在家中,關閉門窗;根據事故情況在適當時機通過村委會等發放給核電站周邊的公眾,以防止放射性碘對公眾的危害;組織公交、軍隊等運輸力量,在需要撤離時確保充足的交通運輸力量,并通過軍隊、警察等力量確保撤離道路的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