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6、27日,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環保部門設在黑龍江省饒河縣、撫遠縣、虎林縣的三個監測點的氣溶膠樣品中檢測到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濃度分別為0.83~4.5×10-4貝克/立方米、0.68~6.8×10-4貝克/立方米、0.69~6.9×10-4貝克/立方米(貝克:是對放射性物質的放射活度通用計量單位,符號Bq,1 Bq = 1次放射性衰變/s),相應的國家標準(GB18871-2002)規定限值為24.3貝克/立方米。所檢測出的放射性劑量值小于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仍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漲落范圍之內,不需要采取任何防護行動。
這是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半個月后,我國首次公布中國境內檢測到人工放射性物質。
接下來的27日到31日,環保部門相繼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山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的監測點氣溶膠取樣中檢測到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濃度均在10-4貝克/立方米量級及以下;另先后在山東、浙江、安徽、廣東、廣西、寧夏氣溶膠取樣中檢測到了極微量放射性核素銫-137和銫-134,濃度均在10-5貝克/立方米量級及以下。
不必采取防護行動
在剛剛檢測到黑龍江省東北部及東南沿海省份的人工放射性物質時,環保部表示,結合近年來當地(國內檢測到極微量人工放射性物質的區域)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分析,初步確認所檢測到的碘-131來自日本福島核事故。
“由于各地檢測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帶來的附加輻射劑量極其微弱,小于巖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陽等自然輻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僅相當于一人乘坐兩千公里飛機所受輻射劑量的千分之一,仍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正常漲落范圍之內,因此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不需要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環保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記者了解到,此次環保部每日公布的全國42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見圖)的測值范圍及平均值,從不同時段的數據看,都沒有超過監測站所在地本底輻射范圍。
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證實,福島核電站向空氣中釋放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銫-137和碘-131。銫-137是一種氣溶膠,隨大氣飄散、沉降;而碘-131是氣態,混合進入大氣,所以預計銫-137可能會沉降到海里,而碘-131會混進大氣層。
“從目前環保部公布的數據看,我國檢測到的這些人工放射物質的劑量都處于合理的范圍內,現在只需密切關注。”上述專家告訴記者。
一次真正的“練兵”
對于環保部這次的輻射信息公開,有媒體指出:聯動實時監測,是中國核輻射預警系統25年來“從未遇過”的一次超越了以往演習意義上的真正操練。
據悉,自3月11日福島核泄漏事故以來,根據環保部要求,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正式啟動。而作為全面負責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支持的部門,國家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6個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已就地啟動相應的環境輻射監測系統。
據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內部人士透露,該中心在福島事故后立即啟動了應急機制,并針對日本福島核電站出現的事故特點,設置了7個工作組,配備了4名日語翻譯。同時,相關應急工作人員24小時進行實時監測、信息收集、數據分析、事故評估、新聞媒體宣傳、社會輿情應對等工作。“我們的數據和報告在為各級領導及部門的應急決策提供保障的同時,也必須向大眾公開信息,所以,必須準確、及時。”該人士表示。
記者了解到,全國42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及我國三大核電基地在運核電站周圍23個監測點環境空氣吸收劑量率分別從3月12日和3月13日起至 3月16日15點,24小時內兩次公布。這兩項檢測數據除3月17日晝夜公布五次,從3月17日21點開始到目前,每三小時公布一次。而根據環保部此前制定的的《輻射環境監測網信息工作管理辦法》,各地輻射監測站的數據報送只需每季度一次。
“如此高頻度得信息公開,讓公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所在區域當天的輻射情況,對輻射環境監測部門來說是考驗和挑戰,但也正是證明他們能力的時候。從這次及時迅速的反應來看,我國的核輻射監測體系是較完善的。”上述專家說。
監測能力或可提升
“地方環保部門、全國各監測站點能及時準確地上報監測數據,并且保持數據的滾動和不間斷,說明了有效的上下聯動。”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
而除了由國家環保部核與輻射事故應急辦公室牽頭的全國大氣環境的監測外,一些省份做了更為細致的監測和信息通報工作。
據記者了解,江蘇省從3月25日開始,將土壤、飲用水、海產品等都列入了輻射監測范圍;廣東省在廣州重點對比氣溶膠、沉降灰、空氣碘、雨水氚和空氣氚等核素濃度分析監測;浙江省環保廳不僅通過省環保廳網站公布信息,而且通過移動、聯通、電信三大公司先向沿海城市居民發短信通報檢測結果。
除了陸地監測,國家海洋局也組織相關檢測中心在渤海、黃海海域進行大氣監測。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持續3月28日最新監測結果表明,渤海和黃海中北部未受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影響。
就此次全國環境輻射監測經歷“實戰”的意義,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我國的監測能力會得到相應提升,原因在于這次經歷能充分發現不足、吸取經驗。
記者從環保部核安全司獲悉,2010年年底該司組織召開了輻射環境監測能力評估試點總結會,分析了浙江、江蘇、廣東、北京、四川等5省市的試點評估結果,審查輻射環境監測能力試點評估報告,并對評估方案提出修改意見。同時,該司2011年擬在這次試點評估基礎上全面開展省級輻射環境監測能力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