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電站事故爆發至今,時間已經過去近一個月,目前事態可謂“平穩”,平穩地惡化,日本政府面對大量泄漏的高放射性污水束手無策,反應堆的徹底冷卻也遙遙無期,如今更是要面對再次爆炸和大規模泄漏的可能性。雖然日本政府仍保守地將此次事故等級定為5級,但是根據泄漏情況,國際社會早就將事故升為6級,即意味著本次事故造成了場外泄漏,對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更有相關學者認為此次事故最終輻射物質泄漏量會超過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事件,此次福島事件可能會成為人類利用核能以來泄漏量最大的核事故。
在事件發生后,世界各國輿論都對核電的未來產生了疑問,絕大部分質疑都源自于核電安全問題。雖然核電事故后果非常慘重,民間反核力量也十分強大,但是,人類可能放棄核電嗎?
從能源的供應結構來看,目前世界上消耗的能源主要來自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資源,不僅利用率低,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為了緩解能源矛盾,除了應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以及生物質能等再生能源外,核能是被公認的唯一現實的可大規模替代常規能源的既清潔又經濟的現代能源。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2010年公布的年報,目前全世界有20個國家和地區核能發電占全國發電量的15%以上,其中,法國、立陶宛、比利時、斯洛伐克四國的核電百分比都超過50%,法國更是盛況空前,在2009年達到了78%。世界GDP排名前十的國家中,有七國的核電利用率超過了15%。2010年,核能發電量占全世界總發電量的15%,遠遠超過風能和太陽能。而目前在建的核電反應堆共有55座,其中20座是在中國,9座在俄羅斯,6座在韓國,5座在印度,可見,發展中國家更歡迎核電。
中國目前在能源問題上正面臨著三重困境,第一重困境,快速發展的經濟,大步前進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正在不斷推高中國的能源需求,每年的能源需求增速堪比GDP增速,2011年我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事實上的世界發電量第一的國家。第二重困境,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連續三年蟬聯世界第一,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更是成為各方勢力的攻擊目標,飽受爭議,而目前中國的溫室氣體大部分是來自于火力發電。第三重困境,雖然中國目前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2010年的新增風電裝機世界第一,但是新能源仍處于發展階段,經濟問題和技術問題比較突出,成本高不說,難以并網發電更是使新能源面臨“擺設”的指責,顯然,目前的新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都無法成為主流能源。面對以上三重困境,中國必須尋找一種不排放二氧化碳、成本相對低廉、技術成熟、應用穩定的能源,舉目四望,只有核能滿足這個要求。
我國目前核電占所有電力裝機的比例不足2%,不僅遠遠低于其他主要國家的水平,就連處于同一起跑線的印度和巴西的核電比例都比我們高,因此對于中國來說,核電發展的空間非常大。
不過即使核電優勢如此明顯,但是其唯一的劣勢卻是致命的,對于核電的反對絕大部分居于核電安全的擔憂。此次福島事件的信息通過網絡快速傳播,更是加深了民眾對于核電的恐懼,其實福島事件有其偶然性:首先,天災罕見,9級大地震,20米高的海嘯非常罕見,有史以來的案例屈指可數;其次,設備陳舊,福島第一核電站的6臺反應堆都是最老的二代堆型,設計比較落后,遇到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比較弱;最后,人禍難測,東電作為亞洲最大的電力公司,但在核電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非常有限,福島一號核電站各機組的關鍵部件十幾年沒有維修和更換,安全記錄更是數十次被東電篡改和隱瞞,地震后應對措施不當。
對于這次事態來說,人禍是氧氣,陳舊的設備相當于燃料,天災是火星,只要少任何一點,都不會淪落到現在這種不可收拾的糟糕局面。對于天災我們無能為力,但是設備可以通過不斷更新來升級,人禍可以通過改善管理來避免。一次又一次的核電事故,其實也是一堂又一堂的核安全課程,人類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放棄核電,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推進,諸如三代核電堆型乃至四代堆型不斷進入商用,核電的安全在未來將得到更大保證。(作者曹寅,Sullivan咨詢公司能源與電力系統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