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 發布日期:2011-04-08
從最早的冷卻系統失靈,到隨后的氫氣爆炸,再到核泄漏,因地震、海嘯沖擊而引發的福島核電站危機,至今還沒有解除。
發生在鄰國的災難,也對雄心勃勃謀發展的中國核電業,敲響了一個警鐘。
此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常務會議,除對現有國內核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外,還將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規劃獲批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發生在福島的核電危機,最終將走向何方?對中國的核電業將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核電將在中國未來的能源供應中,扮演何種角色?近日,本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
經濟觀察報:您怎么看福島核電站這次事故?
張華祝:事故還在進行當中,各方面的專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次事故有這么幾個特點,一是罕見外部事件的影響。無論是此次的9級地震,還是由地震引發高達10多米的海嘯,在日本都是沒有遇到過的。第二個特點是地震和海嘯的疊加,使核電站反應堆的導熱系統受到大面積損壞,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使事故一發不可收。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反應堆應急冷卻系統受到大面積破壞,所以造成了后面的一系列問題。
國際上,自核電站投入運行以來,共出了3次大事故,美國的三里島事故,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這一次的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每次事故都為核電行業的發展帶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同時,每次教訓也都會極大地促進核電行業的進步。
對我們國家的核電行業而言,這次發生在日本福島的核電站事故,更真切、更感同身受。我們應該把我們國家的核電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的基礎上,更加安全地發展。
經濟觀察報:您剛才提到日本福島核電站遇到了罕見的外部事件影響,國內的核電站在設計時是如何應對類似強震、海嘯這樣罕見的外部事件的?
張華祝:從我了解的數據來看,福島核電站的設計標準能夠承受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為0.18g的地震,而本次地震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為0.4g。這次地震并沒有對核電站造成嚴重破壞,真正造成嚴重破壞的是海嘯。
我們國家多數核電站的設計能承受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為0.2g的地震,高于福島核電站的設計標準。在實際操作中,會更加保守,實際的抗震能力更高。目前新建的AP1000,是按照0.3g的標準設計的,這兩個標準都高于福島核電站。所以說,從地震設計上,我們的抗震能力更好一些。
從堆型上來說,福島核電站是沸水堆,我們是壓水堆;從在建造時間上,我們也比他們要晚20多年。我們現在的核電站是充分吸取了三里島核電站事故教訓的基礎上,做了若干改進的。我們的核電站在選址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海嘯的影響。即使發生,也不會有明顯影響。
經濟觀察報:目前中國的核電政策已由原來的“適度發展”轉變為“積極發展”,各地建設核電站的熱情也非常高漲,也有觀點稱之為中國核電的大躍進,您怎么看?
張華祝:我們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展核電,一直到本世紀初,都是堅持“適度發展”的方針,這一階段的目標主要是掌握技術、培養人才。到了2005年,在制定“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建議的時候,中央提出了積極發展核電的方針。
這個時候提出積極發展核電,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是滿足電力需求增長的要求;其次是調整能源結構的需求;第三是應對氣候變化。
目前在我們國家的能源供給中,對煤炭的依賴程度比較高,80%電力是靠火力發電。從一次能源來說,煤炭的比例也很高,大約占72-73%,所以說調整能源結構,減輕對煤炭的依賴,需要發展其他能源,包括核電。
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從2006年我們國家就頒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計劃,在規劃中把發展核電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重要措施。從這個三個方面來看,發展核電是未來增加能源供應中的重要選項。
從可能性上來說,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們國家已經具備了加快發展核電的條件,所以在這個時候提出加快核電發展的方針,完全符合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
經濟觀察報:中國的第一批核電站大多在沿海布局,現在一些內陸省份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核電建設計劃,如何看核電站由沿海向內陸的轉移? 對環境的影響兩者有什么不同?
張華祝:從沿海向內陸,我們規劃當中的提法是“有序推進內陸核電站建設”,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核電發展到了這個階段必然要走的一條路。
改革開放早期,之所以在廣東和浙江建核電站,是因為那里經濟發達,能源需求緊張。現在這種情況在內陸中西部地區也已經出現,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同樣面臨經濟快速增長,電力需求增大,一次能源運輸壓力增大的矛盾。同時還面臨著節能減排的壓力。
內陸地區急需發展核電,這種需求是合理的。從世界來看,全世界400多座核電站,超過一半以上建在內陸,50%少一點建在沿海。
所以,在內陸建核電站是符合常理的一個進程。內陸和沿海建核電站,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有兩點不太一樣。
第一,冷卻方式不太一樣。海邊有大量海水,可以用直流式冷卻,對它的冷凝器進行直流式冷卻,從海里提取海水,進入冷凝器,溫度稍微提升之后,直接排到海里去。內陸就不允許采用這種直排的方式,而是采取冷卻塔。和直排的方式相比,建造成本有所提高,熱利用效率有所降低。
第二,就是經過處理的放射性廢水。在內陸,放射性排放的控制水平比沿海要高。這方面,目前國家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正在修訂標準,結果還沒有出來,總的趨勢是內陸比沿海要嚴格一些。
經濟觀察報:從目前公布的計劃來看,“十二五”期間的核電站建設數量相當于前20多年建設的總和。這種建設速度的提升,是否會面臨一些制約因素,比如人才、設備、安全監管等。
張華祝:這兩年一直在說這個問題,我們從發展核電幾個大要素來看,資金、廠址、設備、天然鈾和核燃料。
最早發展核電的時候,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提出過。目前進入積極發展核電的時候,有關問題更加受到關注。首先是資金問題,經過前期十幾臺核電機組的建設,這個現在已經不是問題,核電站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它的電價的競爭水平、還款能力,是不用懷疑的。
其次是核電廠址,目前備選廠址有上百個,真正入圍的有幾十個。現在我們的核電廠址選擇是好中選優的問題。
設備制造能力方面,由于這幾年我國核電建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設備制造商的投資熱情。主設備方面,有“三大電氣,兩大重型集團”:上海電氣、東方電氣、哈爾濱電氣,加上中國一重、二重集團,達到每年生產6-8臺機組的能力。
人才培養方面,這幾年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學校加大了培養力度,很多學校開設了這方面的課程,5年可以提供2萬人,加上企業和學校之間的聯合培養以及到了企業之后的強化培訓。人才供給也基本沒問題。
最后一個因素是天然鈾,通過國內加大開發、海外投資開發和國際貿易三條渠道,完全能保證供應。
在監管上,中編辦已經為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增加了編制,2012年其人數將從現在300人增加到1200人。
經濟觀察報:在未來的能源供應結構上,核電會扮演什么角色?
張華祝:“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幾個約束性指標,其中有一項就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由現在8.3%提高到11.4%”。也就是在未來五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增加3.1個百分點。
和這個規劃相銜接,今年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2015年,我國的核電發電量要達到3200億千瓦時。這意味著它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2.2%,現在的比重還不到0.8%,還有1.4個百分點的上升空間。
如果把“十二五”期間核電的增量和未來非化石能源總的增量進行對比,新增量的45%以上要靠核電來提供。可見,核電的安全穩健發展,對我們國家新能源的發展,作用是多么大。
所以核電同仁應該深切認識到,吸取這次福島核電站事故的教訓,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要求,做好安全檢查,提高安全性能,使核電能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對我們國家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結構調整,應對氣候變化,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肩上的責任也是很重的。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中國核電信息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您在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中國核電信息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中國核電信息網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用 意見反饋 向網站管理員反映。
©2006-2028 中國核電信息網 版權所有   服務郵箱:chinahedian@163.com   電話:13263307125   QQ:526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