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中俄副總理級能源談判機制在北京啟動。
此前,從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泰納線)中國支線石油管道的鋪設到中俄兩國的天然氣供應問題談判,中俄兩國的能源合作就像一場耗時耗力的“馬拉松”長跑。而此次,俄羅斯許多主流媒體評論說,謝欽的北京之行表明,中俄兩國能源合作從這一刻開始才“真正進入角色”。
能源領域合作全面啟動
新華社報道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說,能源合作是中俄戰略協作的重要內容。兩國元首決定建立副總理級能源談判機制,為中俄能源合作注入了新的動力。兩國總理就中俄能源合作達成了重要共識。 而俄羅斯副總理謝欽也表示,建立和啟動中俄能源談判機制,對推動兩國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謝欽對中國方面在首次會晤中的能干和反應速度表示高度贊賞。謝欽認為,中俄能源合作機制能夠幫助調節中俄能源領域方案的問題。越早開始討論中俄能源領域合作面臨的諸多問題,就越有更大的機會早點兒“收獲成果”。他強調說,俄羅斯已經準備好與中國一道,充分利用“中俄能源對話機制”來積極發展雙邊能源領域的合作。
謝欽表示,當然,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最重要的是,雙方有誠意解決這些問題。
一直以來,俄方認為,不論是石油還是天然氣,向西方輸出的獲利更多。在這種想法的影響下,中俄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的合作主要糾纏于價格公式而裹足不前。
有一段時期,俄羅斯甚至曾計劃將石油直接輸往日本,而不再修通往中國的支線,盡管俄羅斯官方對此沒有發表過正式聲明。
莫斯科回聲電臺認為,謝欽此次的北京之行,真正同中國方面就中國支線的鋪設問題達成了“原則上的互信”,因為雙方早已經解決了技術和資金等輔助問題。
值得高興的是,中俄雙方就拖延已久的“阿爾泰”天然氣管道鋪設問題也取得進展。
俄中兩國于2006年簽署了俄羅斯對華供應天然氣諒解備忘錄,計劃通過“阿爾泰”天然氣管道系統實現天然氣對華運輸。因天然氣價格存在較大分歧,致使該系統的設計和施工被拖延至今。根據計劃,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從2008年開始建設“阿爾泰”天然氣管道,2011年投入運營,該管道將連接俄羅斯西西伯利亞氣田和中國新疆。
此外,中俄核電合作在中俄能源對話機制的調節下,合作范圍也有望進一步擴大。
俄羅斯“能源供應補充戰術”?
對于莫斯科方面此次與北京能源合作中一反常態的積極表現,《俄羅斯商業日報》分析說,對俄羅斯而言,向中國供應能源,利潤肯定比向西方供應得少,同北京的能源對話是俄羅斯為加強自己在歐洲地位所采用的一個“戰術補充可能”。
《俄羅斯商業日報》解釋說,俄中能源合作無疑將令西方感到陣陣威脅,美國會擔心這兩個“主要對手國”地緣力量的聯合,而歐盟則擔心俄羅斯向本地區的天然氣供應因此而減少,因為中國如今是僅次于美國的能源消費大國。
俄羅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西莫諾夫也指出,對美國來講,這是一個警鐘,即使單單從對俄羅斯的能源需求角度來講,中國也不可能在對外政策上保持中立。而且俄中能源合作還能讓歐洲產生巨大的危機感。此外,同中國的經濟聯盟能推動俄羅斯同中國的政治合作進一步靠近,并允許借助上海合作組織這條線自動提高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中的威望。
謝欽態度的轉變
俄羅斯副總理謝欽主管工業和能源問題,同時兼任俄國有石油巨頭羅斯石油公司董事長。
眾所周知,羅斯石油公司從“尤科斯事件”開始就已向中國供應石油,而且還準備在中國建立石油加工廠。中國需要俄羅斯能源是毫無疑問的,而修建通往中國的石油管道正是前尤科斯石油公司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當初的構想。但俄政府中有人并不支持這一構想。據說,霍多爾科夫斯基在一次討論會上甚至就此進言前總統普京稱,反對該方案者根本不懂中國這一供應方向的重要性。
當尤科斯石油資產被羅斯石油公司獲得后,中國支線問題再度提到桌面。謝欽作為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此前依然堅持僅鋪設通往日本的管道。分析人士認為,可能是中國對俄羅斯能源需求的重新評估最終令謝欽改變了主意。因為中國支線不但能夠為羅斯石油公司僅用鐵路向中國輸送石油的方式打開另一出口,而且中國巨大的石油進口需求還能為公司帶來新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