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共臺山市委書記吳曉謀
按照《國家核電發展專題規劃(2005—2020年)》,到2020年全國核電裝機占國內發電總裝機5%以上,總規模超過上億千瓦,核電設備市場規模將達6000億元。作為廣東三大核電裝備產業基地之一——臺山市如何抓住核電契機實現綠色發展?在日前召開的2010年中國“綠博會”期間,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共臺山市委書記吳曉謀。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5月,廣東省將核電裝備產業列為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給臺山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機遇?
吳曉謀:廣東有三個核電裝備產業基地:一是南沙的重型裝備基地;二是臺山的輔助設備和一些關鍵設備基地;三是深圳的研發基地。按照廣東省的規劃,2020年核電裝機規模將達2400萬千瓦。廣東的核電主要是由中廣核集團投資的,采用的是法國技術。國家對引進技術有嚴格的消化吸收進程要求,大多數零部件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實現國產化,所以廣東省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大力發展核電裝備產業。
臺山的情況比較特殊,周邊有兩個大的核電站:一個是臺山核電站,它是中國首個、全球示范的EPR第三代先進核電技術項目,規劃了6臺175萬千瓦的項目,共1050萬千瓦;另一個是部分位于臺山境內的陽江核電站,是6臺100萬千瓦的項目。
核電站的建設,為臺山發展核電設備和核電維修服務業提供了支持,同時能夠為企業的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提供合作機會。此外,臺山有豐富的港口資源和連片的臨港土地資源,在消化吸收核電裝備技術后,還可以出口到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這也有利于我們出口結構的轉型升級。
發展核電裝備產業對臺山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機遇。這是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地方經濟有較大支撐。目前看來,誰能搶先占領市場,誰就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
除了核電裝備產業,臺山的轉型升級,要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對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如汽車零配件、鋁型材、五金家電等進行改造升級,積極培養符合本地實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走自主創新和環保的路子。
中國經濟時報:臺山提出要打造“清潔能源之都”。在這方面,臺山未來將采取哪些措施?
吳曉謀:我們的清潔能源發電量很大。除了剛才提到的核電,還有風電。臺山的海(島)岸線有600多公里,而且都是風力資源豐富的地方。還有4700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積,可以發展海上風電。整個風電發展的前景非常好。
現在,我們在大力發展風電產業的同時,也與一些大企業合作試驗風電技術革新。風電現在單機容量很小,一臺才1000千瓦到5000千瓦。如果一臺能夠做到1萬到5萬千瓦,整個風電的利用率就會大大提高。像我們這樣的臺風地區,如果技術得到改進,能夠捕捉和儲存的風能將越大,對整個風電產業有很大好處。
臺山現已規劃的電力項目(核電、風電、火電)全部建成后,總裝機容量將近2000萬千瓦。而且作為中國南方唯一的直購電試點地區,臺山能夠享有比周邊地區更便宜、更充裕、更穩定的電力供應,為清潔能源裝備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和有競爭力的成本優勢。
中國經濟時報:“十二五”即將來臨,臺山未來發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吳曉謀:“十二五”期間,我們的整體發展思路有兩個:第一是如何能夠實現綠色發展。在整個珠三角中,臺山經濟發展水平還偏落后,希望未來經濟總量能有一個提升。但臺山不會再走珠三角傳統發展的路子,而是要實現綠色發展。我們將采取園區的形式集中發展相應產業,并在園區的規劃中盡量注入環保理念。
第二是在經濟發展中,改善基礎設施和民生。通過地區經濟增長,讓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好處。通過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拉動消費,促進內需,形成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